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要闻速递:圭塘河的华丽转身 ——长沙市雨花区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范例
来源:红网     时间:2023-04-22 16:51:56

摘 要

圭塘河位于长沙市雨花区,发源于长株潭绿心跳马的石燕湖,南北贯穿雨花区全境,是长沙市最长的城市内河。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去圭塘河利用与保护失衡,污水直排、雨污合流、侵占河道等现象频繁,水体黑臭、生态退化等问题凸显,曾经清澈秀美的圭塘河变成了“臭水沟”,多处水质呈现劣V类。


(资料图片)

为了改善圭塘河周边生态环境,雨花区推动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纳入“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通过“6+”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系统治理、长效治理、精准治理、全民治理”的特色治理新路径,实现了由单一治理向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的多元治理转变。

雨花区积极探索形成“投-建-营”一体化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将流域水治理和城市发展统一起来,通过构建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流域生态链,逐步打造一条自然呼吸、文华荟萃、群众欢聚、产业多元的生态之河,充分发挥圭塘河流域在长沙主城区生态修复和发展绿色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生态修复与人类生存、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

一、引言

圭塘河位于长沙市雨花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依托长沙市湖南省植物园修建而成的农田灌溉用水渠,系浏阳河一级支流。河流发源于长株潭绿心跳马镇的石燕湖,南北贯穿雨花区全境,是长沙市最长的城市内河,全长28.3公里,在黎托乡花桥村汇入浏阳河。流域集水面积约128平方公里,纳污面积近400平方公里,周边居住人口约200万。

二、问题

由于近几十年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圭塘河周边污染源日益增多,沿线工业废水、禽畜粪便及居民生活污水、地表垃圾混杂流入圭塘河。沿线湿地、河滩等水生态空间几乎完全丧失,河流调蓄能力和自净能力大大降低等“先天不足”,导致污染负荷逐年增加,利用与保护失衡,污水直排、雨污合流、侵占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水体黑臭、生态退化等问题凸显,曾经清澈秀美的圭塘河变成了“臭水沟”,多处水质呈现劣V类,成为城市环境的死穴,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城市水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一)严重的水质污染。区域内排水系统为截流式合流制,东西两岸多个大型雨污合流排口,旱季时污水通过截污干管输送至劳动路泵站,再提升至花桥污水处理厂。雨季时超过截流数倍的混合污水直接溢流至圭塘河,严重污染河道水质。

(二)极端的旱涝分化。圭塘河全线生态自然补水水源少,井塘段大部分呈直线沟渠型快排河道,蓄水设施少,无法有效蓄水。枯水期水面狭窄,甚至出现过断流现象,存在黑臭污泥淤积;洪水期水量激增,水位暴涨,洪涝灾害频发。

(三)缺失的生态功能。河道两岸陡峭硬质护坡使得水生动植物难以生存,渠化河道几乎完全丧失自然河流属性,自净能力差。河岸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加剧河道负载,人们称之为“臭水沟”“龙须沟”。

三、措施

圭塘河流域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四年见成效、十年全面建成”的总体目标,深化“6+”模式(即系统治理+精准治污、多部协同+一龙统筹、政府河长+民间河长、生态整治+产业融合、中国智慧+德国技术、平台融资+市场运作),更新治河理念,探索一条“系统治理、长效治理、精准治理、全民治理”的特色治理新路径。项目以井塘海绵公园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圭塘河流域系统治理。

(一)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统筹”

过去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各自开展工作,系统性、联动性不强。为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综合治理指挥部,实现流域治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实施。引入国际领先的专业治理机构德国汉诺威水协编制流域总体规划,在总规指导下,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部门协作。由指挥部牵头,环保、住建、城管、属地街道等九大部门共同协作,通过常态巡河、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督查巡查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合民间力量、志愿者,建立“红黄蓝”护卫营、青少年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和绿伞卫士研学旅行基地,共同守护圭塘河。

(二)变“头痛医头”为“标本兼治”

过去生态治理重在点源污染处理,水质和环境改善不明显,此次治理更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和生态性。

一是精准控污截流。全面改造了区域内大型排口,改扩建污水管网,新修管道环路,并在管网出口新增四座调蓄池及三座调蓄箱涵,调蓄量约1.6万立方米,收集超过管网排放能力水量,利用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智能调蓄;增加雨水收集管,实现区域内清污分流,从源头控污截污,控制近95%的COD污染量。

二是增加生态补水。河道补充达标的清洁水源,集水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有效提升至75%以上,枯水期河道水深也由0.15m提高到0.5m,达到了调洪济枯、削峰补谷的效果。

三是重塑生态岸线。重塑自然蜿蜒的河流生态岸线,修建生态岛,设置缓流区,沿线种植多种水生湿生植物,构建稳定的河道自循环生态系统,极大提升了河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变“人工治河”为“科技治河”

项目建设引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实现了从单一治理向生态治理、科学治理、多元治理、绿色发展转变。

一是践行海绵理念。调蓄池系统可根据上游来水量控制入河水量,应对行洪压力,避免内涝;生态滤池对入池水体进行生物处理,净化水质;河岸浅滩绿地、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等发挥“小海绵”作用,实现雨水微观调控,使城市像海绵一样会“呼吸”。

二是推动智能治理。实施排口智能化改造工程,实现晴天污水不下河、小雨不溢流、暴雨不内涝。采用原位治理工艺,减少河道底泥内源污染,净化水体。

三是加强动态监测。利用水质检测平台和移动式水质监测车,河水氨氮和总磷等污染物含量超标时实时预警,动态掌握水质状况,及时处理水质污染。

四、取得成效

项目统筹国土、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项目资源,实现一体化修复和系统治理,提升区域内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承载能力,使城市更宜居,生活更便利,人民更幸福。

(一)做优绿色本底,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一是防洪能力大幅提升。井塘海绵公园对2.3公里渠化河道进行岸线重塑,南段河道原有河面宽度由37米拓宽至50-90米,适当扩大行洪断面,增加了近81.5%的调蓄空间和行洪断面,达到河道错峰行洪,满足百年一遇行洪标准,有效减少了洪涝灾害。

二是水域环境明显改善。大型排口和截污干管系统的改造,地下调蓄池、地上生态滤池的建设,实现了控源截污的目标,预计每年处理污水130万立方米。沿河设置缓流区、浅滩草地、生态岛等防冲刷保护措施,减少河岸水土流失。大量植种美人蕉、芦苇、菖蒲、风车草、鸢尾等多种类水生植物,培育微生态环境,构建自然河流自循环生态系统。提升河流自我修复和持续净化能力,水质改善明显且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二)培养新型业态,经济答卷大有可期

项目深度挖掘城市绿地公园的服务属性,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将区域生态修复与城市绿色发展、土地集约开发充分融合,发挥市场功能,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具备自我造血功能的生态修复示范项目,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5年运营周期内可获得总利润额约2.7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每年可产生经营收入约4000万元,带动周边土地升值近1000万元/亩。

(三)塑造亲水空间,暖心图景普惠大众

项目始终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在公园内布局文化时尚街区、文旅消费产业,滨水公园、休闲广场、亲子乐园、绿色步道,为居民生活、娱乐、健身提供了优美环境和广阔空间,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提供支撑。建成后作为黑臭水体治理示范案例、水生态治理示范基地、水生态科普宣传基地,吸引了诸多团体组织调研考察及参观学习。同时通过对公众进行开放、宣教活动,引导公众了解环境、水情,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圭塘河水环境治理工程依托水体整治的契机打造城市绿洲,建成了一条绿意葱茏、文华荟萃、群众欢聚、产业多元的生态滨水长廊,构建了更接近自然河流的生态体系和完整的生态链,初步实现了“洪轻、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近年来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陆续报道,入选多个国家部委示范案例。往日的臭水沟华丽转身,成为推动生态优化、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从此流淌着诗和远方,流淌着城市欣欣向荣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华章。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